踏寻徽风皖韵,品读文化徽州

——我校高二年级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信息来源:科大附中  发布时间:2025-05-07  浏览次数:79


暮春时节,惠风和畅。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与实践能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42830日,我校高二年级师生开启了为期三天的徽州研学之旅。

研学队伍首站抵达屯溪老街。这条被誉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的千年古街,在春阳的抚照下显得格外古朴。学生们三五成群,漫步在泛着青光的石板路上,轻抚斑驳的木门,触摸明清徽商“贾而好儒”的历史记忆。



29日上午,研学队伍来到徽州古城。许国石坊的八根石柱在晴空下巍然矗立,阳光将石雕的阴影投映在青石板上,宛如一幅天然的日晷。府衙遗址的砖缝间,几株倔强的野草在春风中摇曳。同学们跟随研学老师的步伐,在砖石间穿行,聆听古代建筑的智慧故事,仿佛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晨光中的西溪南古村落宛如一幅水墨画卷徐徐展开,千年古村在四月的晴空下显得格外宁静祥和。同学们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巷弄间,欣赏穿村而过的清澈溪流,看着水中游动的小鱼和摇曳的水草。有细心的同学发现,不同区段的水流速度会随着石阶的分布而变化。这种巧妙的水系设计,既满足了日常生活需求,又构成了独特的村落景观。



29日下午,研学队伍来到徽州糕饼博物馆,感受舌尖上的文化。博物馆里老师傅手中的面团在阳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随着揉搓延展,渐渐显露出丝绸般的质地。同学们围在长案旁,学着将梅干菜馅料包入面皮,指尖感受着馅料的颗粒感与面皮的柔韧。当成型的饼胚送入烤炉,透过观察窗,可见面皮在热力作用下渐渐舒展,金黄的色泽如同秋日的麦浪,表面的纹路自然裂开。老师傅解释说,这种独特的裂痕纹理,正是传统工艺的精妙所在,是温度与时间完美配合的见证。



午后,研学队伍参观了徽州雕刻博物馆。明代“百子图”黄杨木雕前,同学们屏息凝神,那0.1毫米的雕刻精度,让每个孩童的表情都栩栩如生。阳光透过花窗,在展柜玻璃上投下变幻的光斑,为古老的木雕更添几分神秘。书简制作区,各班学子以刀为笔,在特制的竹简上刻下校徽与班级寄语。刻刀起落间,竹屑纷飞,淡淡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待刻痕完成,学生们用不同色彩的天然颜料为书简上色,松烟墨的沉郁、朱砂的明艳、石青的淡雅,在竹纹间缓缓晕染。



30日上午,研学队伍前往西递古村落。马头墙的轮廓在晨光中格外优美,学生们注意到,这些看似装饰的墙头,实则暗含防火分隔的实用功能。穿行在胡文光牌楼、追慕堂、敬爱堂、旷古斋等古建筑中,同学们对文化底蕴深厚的西递村有了更加具象的认识。在一处老宅的天井里,同学们发现梁枋上刻着完整的《朱子家训》。那娟秀的楷书,历经百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辨,让人不禁遥想当年,徽州学子是如何在这些格言的熏陶下成长。

行程最后一站是翡翠谷。溪水清澈见底,漾出碧蓝的水波,光滑的椭圆形巨石密布整个山谷。阳光穿透水面,在水底卵石上绘出摇曳的光斑,而瀑布前的水雾则折射出七彩虹霓。此刻,同学们用心灵去感受这份自然馈赠的美好,将这抹碧绿永远珍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三日的徽州研学之旅,让高二年级师生真正走进历史,触摸到文化的脉动。同学们不仅用脚步丈量了徽州,更用心灵感悟了传统文化的精髓。相信这份“徽州记忆”,必将随着学子们的成长而愈发珍贵,成为他们文化自信的源泉。

供稿:德育处 高二年级组 罗志文

一审:赵子君

二审:蒋克兢

三审:黄乃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