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一起来磨文——冯发祥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学员磨文记

信息来源:科大附中  发布时间:2020-06-23  浏览次数:429

   

    包河区冯发祥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共有学员6人,分布于科大附中、合肥市南园学校和太湖路小学三所不同的学校。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一切生活节奏和工作秩序,也打乱了名师工作室既定的学期安排。早前拟定的包河区二片区主题教研联动,集中式的研讨磨课教研活动不得不无限期推迟,乃至最终取消。在这一特殊形势下,工作室发挥主观能动性,迅速找到应对良策——不能磨课便来磨文吧。工作室主持人的想法与弟子们一拍即合,说干就干,“磨文”期初就在工作室QQ群里悄然进行。

    一、他山之石可攻玉

 一个人要成功,需要三个力量,一个是自己的力量,一个是对手的力量,还有一个,便是榜样的力量。真正的榜样,就在自己的身边,他(她)会激励你前进。适逢合肥市华筝名师工作室一次云端教研活动,特邀“著作等身”的屯溪路小学童义清主任做教育写作专题讲座。主讲者,乡村教学一线成长,典型“草根”一族。童主任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特别是教育写作历程和一些写作技巧,字字句句散发出泥土的芳香,倍感亲切。活动后下载了童主任历年发表的百篇文稿,放工作室QQ群里,张莎莎老师还做了详细听讲座笔记放群里共享。学员们阅读后汲取营养,充实内涵,认为好学好用,便于借鉴,获益匪浅,既学其“文”更学其“人”。



    二、熟悉的地方好风景

    写教学论文并非一件深不可及、高不可攀的事,而是一项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必须要做的工作。对从事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论题一定是自己熟悉的,且占有第一手资料比较厚重,正所谓“熟悉的地方好风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有这样那样的,或大或小的体会,总有自己的得意之处,要善于及时记录总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工作室明确要求,在具体题材上选择教学课例、教学心得体会与经验介绍、习题分析……具体体裁上选用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案例反思、教学一得等类型。

   选题后,紧接着是编拟写作提纲。提纲越具体详细,写起来就越顺利。在此过程中需要反复修改提纲,有的老师历经了4次沟通改进,主要硬伤是分论点的逻辑关联尚欠。钱金玲老师结合自己刚创作并上传和美课堂的《旋转》拓展课,以此为蓝本,撰写了课例分析类写作提纲,可谓轻车熟路,左右逢源。工作室主持人冯发祥老师也率先垂范,写了“下水”写作提纲。

     三、为伊消得人憔悴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好句时时改”,优秀的论文是改出来的。

初稿写成后,不要急于定稿,先把它搁置几天,然后再很快地重读一遍,看表达是否清楚,计算是否准确,推理是否严谨,更正明显的错误,改正字迹模糊的地方,等几周以后再全面修改定稿。


    其间,工作室主持人给先后提交初稿的各位学员老师下评语提建议,不乏建设性的意见,有时让学员老师茅塞顿开。为了防止混淆,每修改一稿,文件命名增加一编号。谢晶莹老师共修改6稿,先前她写的是小初衔接方面,觉得是老话题,事例又没什么新颖性,几乎到了想放弃的边缘。在工作室同伴和主持人的鼓励下,她之后又将笔触调整到“从小学数学老师和初中数学老师的双视角下”谈小初数学衔接,终于写出新意,历时两个月文稿圆满杀青。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四、宝剑锋从磨砺出

    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必须准备迎接各种困难的挑战,不断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阅历,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达到自己向往的目标,不经过磨练甚至失败,一帆风顺、只想成功那是不可能的。即使是一时成功,也不会坚持长久。初涉写作,难脱稚嫩,但敝帚自珍,有一种成就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6位学员老师磨出的作品是:

钱金玲老师《插上“关键边”翅膀,助力图形旋转》;

张莎莎老师《数轴在培养学生数感中的作用》;

谢晶莹老师《从小学和初中老师的视角谈小初数学衔接》;

涂静老师《小课堂,大格局》;

孙瑒老师《多样化的数学作业,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邓珍珍老师《厘清“关系”,认准“方向”》。

    对于自己的成果,有的老师拟来年提交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有的准备向教育杂志投稿,不管录用刊登如否,其实已经收获满满。

    不能磨课就来磨文吧!——这是冯发祥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抗疫特殊时期集体呈交的一份特殊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