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研教学 校际交流促提升——中科大附中与合工大附中“同课异构”系列报道一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5-12-29  浏览次数:37

时值岁末,天气渐寒,雾霾弥漫,但是校际交流却如火如荼,同课异构正酣。2015年12月22日至25日,中科大附中与工大附中的校际教研交流活动——“同课异构”在冬至到圣诞的怀思与欢乐日如期展开了。这是我校和工大附中校际教研交流活动的重要内容,已经连续开展了好几年了,有许多高一年级的老师都参加过此项活动,有的不止一次的上过“同课异构”的课。通过此项教研活动,加强了学校之间的联系,密切了同行之间的情谊,形成了“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教研,在教研中成长”的良好风气。

今年的“同课异构”活动,我校高一年级共有八个教研组的八位老师担任主讲,他们(她们)是:语文组的闵桂琴老师,数学组的梅圣老师,外语组的李倩老师,物理组的韦洁慧老师,化学组的魏魏老师,生物组的程红梅老师,政治组的操乐玲老师,历史组的孟波老师。从学科构成看,几乎涵盖了高一年级的主要课程;从人员结构看,包含了老教师、中年教师、青年教师、刚入职的新教师,可谓“老中青新四队同上阵,讲练做演异构显风采”。从重视程度看,各个部门都高度重视,通力合作,保障了此次“同课异构”活动的圆满成功。

 

 

 

 

 

2015年11月中旬份,徐斌校助等一行三人前往工大附中,和工大附中的领导协商开展今年的校际“同课异构”的相关事宜了,落实各校作为主办方承担的课程、上课的时间地点等相关事项。我校作为主方承担了数学、化学、生物和历史四个学科,工大附中作为主方承担了语文、外语、物理、政治四个学科。明确任务后,各个教研组很快确定了上课的老师和课题,教研组内通力合作,教研组长带领大家认真研读课标,反复打磨教案,群策群力,设计既有共性又更凸显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体现“异构”的特色。教务处居中协调,调整课时节次,搞好宣传,张贴通告,并指导课后各组的评议工作。

每次的“同课异构”,收获都是很大的。上课的老师得到了锻炼,对自己的专业成长大有裨益,团队合作的精神得到了弘扬,校际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加强,也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但留给人们的思考也是颇多的:如何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同课异构”活动的积极性?“同课异构”怎样做才能真正体现“异构”?每年的“同课异构”活动非要在高一年级进行吗?“同课异构”的方式仅仅只是采取班级授课的形式吗?能否有更好的创意来开展校际之间的交流呢?我们且思且践行!

一节45分钟的课,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体现了团结合作,携手共进的新时代精神。

正是校办公室、总务处、综治办等部门的通力合作,保证了今年两校“同课异构”的顺利进行,如期完成!(教研室李茂华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