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龄的异构:杨老师是从教几十年的老教师,孟老师则为年轻教师。他们同台献艺,一显身手。
个性的异构:杨老师如其名,突出一“健”字,稳健;孟老师也如其名,突出一“波”字,波澜。
重点的异构:杨老师把“文革”的发生及对民主法治的践踏和反思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耗时近30分钟;孟老师则把“文革”后党和政府吸取教训,民主法治的重建与完善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耗时近30分钟。
方法的异构:杨老师重在自主讲解,语言精练,分析透彻,对教材的挖掘较深。且联系地方史的材料,体现了历史教学的时代性和本土性。如“文革”中合肥人讲的“屁派”和“极派”的由来,就很有乡土特色,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历史的脉搏。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略显微薄。孟老师则把讲解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相结合,课堂上“波澜”迭起,彭善来老师说大有“杜郎口模式”的特色。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实主干知识的架构。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很高,发言很踊跃,并且能够联系实际谈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如一个学生说学校里有小店,如果买到假货,可以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体现了历史教学“经世致用”的特点。
兴奋点的异构:杨老师重在通过鲜活的事例、深刻的分析、浑厚的音质、得体的肢体动作引发学生的兴趣。尤其是一些问题的设置很有创意,如既然“文革”是不光彩的,为什么还要写入教科书里呢? “文革”的价值究竟在哪?从“文革”中应该汲取怎样的教训?这些问题的设置相当见功夫,敢于触及政治的敏感点,很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孟老师则是通过历史的歌曲、丰富的史料、清脆的音质、学生的讨论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当你在校园内或社会上受到伤害时,你可以用哪些法律来捍卫自己的权益?从古代雅典到近代资产阶级和近代的中国,再到社会主义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从中得到什么历史的真谛?这些问题的设置同样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有的学生不止一次地枪话筒回答问题,说道精彩处,掌声不断。
价值观的异构:每节历史课都应该有“课魂”,即价值观的引领。杨老师重在反思“文革”,汲取“文革”的教训,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勇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孟老师重在“文革”后,民主法治的重建与完善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并从历史长河中总结规律性的知识,联系习主席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民主法治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观。民主法治建设有其阶级性、曲折性、时代性,民主法治建设要与国情相结合等,一下子就把整节课的核心该抓住了,有了“画龙点睛”之妙,教学的立意也显得“高大上”了。
我参与了多次次“同课异构”的活动,每次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尤其是教学的时代性、史料的鲜活性、问题设置的梯度性、调动学生参与性等方面,如何更好地体现个性特色,真正做到同课不同构,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真是学到老、教到老,还有好多没学好!(李茂华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