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中美课堂教学 开拓国际教育视野——中科大附中参加“自然科学素养—中美课堂教学比较论坛”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5-12-24  浏览次数:21

    12月12日,中科大附中教学副校长蔡婉若,率领教务处、教研室负责人以及英语,理化生教研组长及相关骨干教师,一早赶到包河区32中,参加“自然科学素养-中美课堂教学比较论坛”。

包河区教育局长陈雪梅主持上午的开幕式。何庆瑞副区长首先致辞,接着美国安生文教基金会张梧华先生发言,他认为:课堂的精髓是“民主化”,反思中美两国的特点,在学习吸收,形成特色教育的基础上,可以“各自往中间走走,达到共趋”。开幕式上发言的还有英国剑桥大学的超导工程专家,大卫·克德威尔;美国学前教育专家,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狄波拉·史提皮克。他们亲和随意,幽默风趣,显示出“美国特色”。

简短开幕式之后,进入专家报告时段。由复旦大学教授、博导徐冬青主持。国内现有的高效课堂、魅力课堂、翻转课堂、自育自学课堂……层出不穷、应接不暇!从比较的角度看,美国的教育怎么样?中美专家就“课堂教学”畅谈各自的经历和研究。

美国高中校长伊万·格雷泽指出:美国教学是多元化的,各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学习。美国的学区有各自科学技术关注的重心,学校也有较大的决定权。这与中国教育“统一性”有很大不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晓微以自己的“课堂改进教学质量的行动研究”课题过程和成果,畅谈了对“高质量的教学”的看法:如课堂教学要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教学要达到“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的效果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明全以自己作为访问学者,带儿子在美国读小学一年的经历,以鲜活事例畅谈中美课堂比较。他强调:一是重新认识课堂。“课堂”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人际交往状况,是界定课堂成败的核心要素。二是重新认识教学。教学在本质上是“特定人群的一种精神互动”。三是课堂教学现代化的启蒙。

 

下午的论坛活动分成三个分会场:高中生物在合肥市32中,初中生物在合肥市46中,小学科学在师范附小三小,分别进行中美授课教师的同课异构活动。师生在录播室上课,多媒体同步传送播放,与会人员在报告厅观看。最深刻的对比印象是:中国授课教师待在讲台上的时间多,美国的授课教师,浸润在学生中间的时间多。后期是点评互动,整个活动持续到下午5:30才结束。

所有与会老师通过此次活动,开拓了教育视野。活动结束,但大家仍意犹未尽,关于中美课堂教学的比较的思考还在继续……(教研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