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学习体会——余国军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5-05-15  浏览次数:81

 

今年暑假学校为每位老师赠送特别的礼物,两本书籍:钱穆先生著的《文化与教育》、李镇西老师写的《教有所思》。旨意是让我们在欢度两个月的假期时不忘老师身份充电学习,提高认识,培养师德。《文化与教育》较深奥难懂,需要很高的国文素养、历史知识去阅读理解。这使人读得很慢,一个假期里我也没有看几页。倒是李镇西老师写的《教有所思》通俗易懂,写了都是当老师的事,文笔自然、真实,好像就是身边的事。这让我一下看了进去,很快看了很多。《教有所思》中的每篇文章都有李老师的思考,也触动了我的思考,这里就选两篇,说说我的思考。

第三辑《师恩难忘》中《杜老师》一文特别让我难忘!文中写的是李镇西大学时代的杜道生先生。李镇西写的点滴事情,勾画出杜老师的印象:他作为90多岁的老人依然能脱口在大街上叫出学生的姓名!依然坚持独立生活!依然生活简朴!依然思维活跃!心态青春!我为之感动,当时也促使我立即了解杜老师现在的生活。他仍高寿,仍在依然自己的坚持。(在写到这里时,我上网再了解杜老师情况,看到消息:9月10日上午8点50分,“汉字守护人”、国学大师杜道生教授仙逝,享年101岁。令人嘘唏!杜老师在教师节这天仙逝,冥冥中诠释了他作为老师的高尚一生。)文中李镇西不知道杜老师是不是共产党员,但感到杜老师的高尚人格、学术追求、人生境界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绝对是绰绰有余。我想杜老师就是我们老师的师德楷模。他传播着国学,传递着美德。确实每位老师要努力学习杜老师,在平时践行自己的师德。师德作为美德是会感染、是会传承的。今年初我1994年第一年工作所带的初中学生一大帮聚会请我参加,并送我一本关于孔子的书,附上每个人的签名。他们也三十而立,家业事业有成。大家特别快乐。让我觉得学生难忘老师,老师难忘学生。李镇西文章中提到当人们为杜老师简单的生活状态而感到不平时,杜老师却笑眯眯地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是啊,今天的老师需要这种境界来坚定自己的教师操守!

第一辑《边教边想》中《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让我深刻反思当今的中国教育。文中写到孔子问学生志向时,曾点应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立即引起孔子共鸣,他情不自禁长叹一声:“吾与点也!”这也令我辈老师感慨!两千年前的孔子努力追寻的,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也在努力追寻着。但是现实残酷,我感到孩子们与大自然愈来愈远。草长莺飞、蛙鸣虫叫等只在书上、电视上看到。学生们大白天的课堂多在日光灯下、多媒体前,晚上是趴在桌前护眼灯下写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作业,闲暇时多是一个人玩着电子产品…… 陶行知曾疾呼让孩子“六大解放”,而如今,孩子远远没有享受“六大解放”,相反正遭受着“六大束缚”!我们看着心痛。在应试教育面前,作为老师,能为孩子们快乐学习做点什么?我想:绝不能固守应试教育模式,只盯学科成绩,不管学生感受,要多听、能听学生呼声,要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效率,减轻作业量,让学生多运动。让学生会学习,让学生快乐学习!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在青山绿水之间强健体魄、陶冶情操、收获知识、解放个性。每位老师都能或多或少改变自己掌控的教育教学现状,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做吧。作为老师,会油然而生幸福感的。

另外: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确实不假!作为老师,在繁忙的教学之余,是应该看看书,澄清自己的思路或思想,让自己工作或生活的明白一点,心静一点,也可帮助自己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塑造良好老师形象。这也是我暑假看这两本书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