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爱”记于心,见于行
——师德反思
孟丽华
师德,人们都愿意将它解释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种所有为师者均应遵守的行业规范,行为准则。我认为师德的核心是“三爱”:爱岗、爱生、爱自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三爱”铭记于心,更体现在行动中。
爱岗敬业是师德之首,是教师的职责,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我家住在政务新区,离校较远。每天七点钟出门上班已成铁律,即使上午没课,我也总是在七点半之前到教室,开始一天紧张忙碌而又充满快乐的工作。上课、批改作业、找学生谈心,中午稍作休息,继续批改作业或备课。下午放学,跟值日的孩子们一起打扫卫生,看着他们离开校园,我才走向回家的公交站牌……
热爱学生是人民教师的天职,一个不爱学生的老师不可能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有将学生当自己的孩子来对待,才能在现有的岗位上做出成绩,才能无愧于自己所从事的这份工作,也才能在复杂紧张的工作中找到无限的乐趣。我不要我的学生见到我就像老鼠见到猫,我要让他们乐于接近我,亲近我,让他们能处处感受到我的爱。我的爱体现在作业的批改中……每天早晨七点半前进教室,看着同学们在值日班长的带领下有序地晨读,我便一边巡视,一边批改“采蜜本”。看到书写工整的作业,画个笑脸来鼓励;看到字迹潦草的作业,我会写出充满期待的温馨话语:多想看到你工整、美观的字,你行的!如果他第二天作业书写有起色,我便趁热打铁:这是你写的吗?我喜欢这样的作业:如果是易错字,我会在作业上规范写出正确的字,并在旁边写着:看清楚我了吗?希望下次不要再“认错”我哦……诸如此类。每次采蜜本发下去,我看到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打开,脸上露出或自豪或不好意思的笑容,这就是爱。
爱学生还体现在处理学生的纷争中。班级是个小社会,同学们在这里学习与人相处之术,自然免不了磕磕碰碰,发生摩擦。老师的处理一定要及时、客观,不能有任何的偏袒。记得今年3月31日上午,课间操结束后,同学们三三两两地走回教室,我走在学生后面,认为他们都安全地回教室了,我才回办公室休息。谁知刚坐下还不到两分钟,就有学生簇拥着余国强和曹汐走来。余国强嘟囔着左手疼,我让他甩甩胳膊,运动自如;我拽拽他的手指,没事;我轻捏他的手腕,他咧开嘴说疼。虽说不是剧烈的疼痛,但我没有掉以轻心,让曹汐写事情经过,把班级拜托给数学黄老师,拿起钱包,立刻带他去儿童医院。在路上,我给余国强的妈妈打电话,简明扼要地叙述经过,让他们到儿童医院找我。挂号、拍片、打石膏,始终陪伴左右。后来,他爸爸有急事要先走,我便留在医院陪他,直到手伤完全处理好才再次打的带他回到学校。回到学校,已经快一点了。吃晚饭,我着手处理这事,打电话给曹汐家长来校。此事余国强有错在先,就“各打五十大板”。双方父母都是明事理的人,事情圆满解决,曹汐妈妈当时就付了600元医药费,说:如果钱不够,老师只需要和曹汐说一声,就再补;如果有剩余,就给他买点营养品吧。下午放学,余国强妈妈来校接孩子,我把钱悉数交付给她,并转达曹汐妈妈的歉意和心意。因为我对她孩子的这份尽心尽力吧,余国强妈妈以我带他看病来回打的的名义,要付我200元的“打的费”。拉扯了半天,我拗不过她,只得作罢。后来,我趁学校补交400元捐资费的机会,把200元还给了他,这才了却了我的一桩心病。透明、公平、公正地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这就是爱。
当然,爱学生也体现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我是一个不喜欢向家长告状的班主任,学生犯了错,就及时地找孩子谈心,找出犯错根源,给他改正机会。如果没有成效,再约请家长。家长来校,以礼相待,以诚相待,绝不迁怒于家长,因为我们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才走到一起来的。
就是因为我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热爱我的学生,所以我感到当老师很幸福,我拥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这就是爱自己的最佳体现了。
俗话说得好:育人先做人,正人先正己。愿每一位从事教育的同行们永远铭记“三爱”真谛,用青春与热血来践行“三爱”,将“三爱”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