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牛班的春天》看一个教育者的爱心
傅蓉
《放牛班的春天》用自然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平淡的故事:落魄的音乐家马修来到一所寄宿学校担任学监,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这些问题儿童,而是用理解和宽容的方式去接近他们,通过组建合唱团等一系列行动,让孩子们学会分辨是与非,善与恶,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得到了孩子们的信任和拥护,并把更光明的未来带给了这些曾经是问题儿童的孩子们。
影片里没有安排“克服艰苦条件,带病授课,舍身救学生”等情节来赚观众的眼泪。马修的身上没有英雄人物的闪光点,让我们感动的是他平凡的坚持和付出体现的高尚师德。这个形象同样具有其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里的教育工作也是平淡的,有时候甚至是重复和乏味的。只有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传播爱心,才能让这个过程具有不寻常的意义,并收获累累硕果。
当今社会处在高速的的转型和发展过程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都受到了影响。激烈的竞争机制,教育的功利化和工具化,都使得很多家长、教师急于提高学生的成绩,将学生单纯的作为信息的接受体,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的引导和价值观的培养。学生不是单纯读取输入指令,存储信息的机器,因此教育者需要以充满爱心的理解,宽容,耐心和热情去投入这项看似简单却无比复杂的工作。
教育者的爱心,在于尊重和宽容。时至今日,取消对学生的体罚和变相体罚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但语言上的暴力仍然存在,诸如讽刺和嘲笑等无形的打击,比体罚更能伤害学生的心理,并长时间地驻留在他们的意识里。有调查显示,针对小学生的语言暴力尤为严重。而不管是肢体暴力,还是语言暴力,只能导致学生的叛逆心理和极端行为,造成教育的悲剧。正如电影里哈森校长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最终导致了蒙丹对学校的报复行动。每一个学生都是可教育的,即使在这个过程里碰到一些挫折,个人的负面情绪也不应发泄在学生身上。尤其是不能把成绩差的“坏学生”当成影响自身评优、晋升路上的障碍而冷眼相看。教育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对学生的教育中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而是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引导和帮助。对于心理相对敏感的未成年人的教育,充满爱心的引导更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和良好人格的形成。
教育者的爱心还在于耐心和热情,获得赞扬和肯定也是学生的一种心理需要,如果适时地得到满足,将会奇迹般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因此如何把握学生的心理也是优秀教师的必修课。影片里,每一个孩子都在马修的合唱团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并在这个过程里重新认识了自身的价值。这是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而同时每一个老师也都渴望得到学生的理解,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必须摒弃传统教育观念里教室高高在上,学生俯首听命的模式,才能建立活跃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工作看似轻松,实则纷繁复杂,而且责任重大,一间教室里可能有几十个学生,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家庭的未来,是这个社会的未来的一部分,因此耐心和热情是必不可少的品质。只有怀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才能在这个岗位上尽心尽力,无私奉献。
《放牛班的春天》成功地表现了一个平凡的教育者的爱心。影片的最后,马修说自己只是一个失败的音乐家,事实上,无论是在那群所谓的问题儿童还是在作为旁观者的我们看来,马修无疑都是一个超级成功的音乐家老师,他所执教的的音乐,不仅适用于课堂,更像天籁般美妙照耀进了每个孩子的心中,潜移默化地让每个幼小心灵都发生了巨变,留给孩子们的,足以让他们一生受用。马修留给我们的思考,又何尝不深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