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科味正浓。3月9日下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央视品牌栏目《百家讲坛》、《法律讲堂》和纪录片频道讲师钱斌受邀来到中科大附中报告厅,为四年级学生作“纸的发明和纸文化”科普讲座。本次活动由四年级组组长江贤民老师主持。
“古人没有纸,他们用什么来写字呢?”钱教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首先介绍了文字载体的发展历程,从甲骨文到青铜器,由简牍到丝帛,详细分析这些载体的材质、价格、便捷性等,文字载体最初体积大、价格昂贵,不利于文字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载体不断进步。从文字载体的变化轨迹,可以窥见中华先民们勤于思考、善于创新。钱教授还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解释“学富五车”的涵义,同学们都听得饶有兴趣。
“书写载体进步了,那么纸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钱教授重点介绍了纸的发明——蔡伦改进造纸术。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纸,但麻纸比较粗糙,不好书写,东汉蔡伦吸收了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易得、价格便宜,方便了人们的书写,便利了文化的保存与交流,不仅推动了我国文化发展,而且也对世界文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同学们纷纷感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深刻体会造纸术之所以被称为“四大发明”有其重要的意义。
钱教授还带领孩子们欣赏丰富多彩的纸文化,剪纸、折纸、年画、风筝、书法、中国画、楹联等艺术,都与纸文化息息相关。中国人不仅用纸来写字,还可以印刷、包装,保护个人卫生等,纸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钱教授对同学们说:“纸的发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要感谢我们的先辈,也要传承他们的创新精神,用智慧和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殷殷期盼、声声教诲,同学们热情洋溢、信心满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本次活动加深了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树立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科附学子将勤学善思、笃行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