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前首相杰明·狄斯雷里在《年轻的公爵》中说:“雄辩是知识之子。”美国思想家和文学家爱默生也曾说过:“雄辩就是把真理变成智慧的语言向听众阐述的能力。”为了增强学生们对六年级下《语文》教材中第五单元 “口语交际——辩论”的理解,5月25日,六(4)班班主任宣薇老师在毕业考试即将到来的紧张之际,组织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辩论赛。
整场比赛从策划、组队到主持,每个环节都是孩子们周密准备,独立完成。本次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人们通过合作取得更大的成功;反方的观点是:人们通过竞争取得更大的成功。整场比赛除标准流程外,还增加了最新的《奇葩说》里“开杠”的环节,在自由辩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双方一辩和三辩的开杠,使得整场辩论赛异彩纷呈、精妙绝伦。
首先,正方从“合作”的定义来立论陈词。根据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所谓合作即相互配合做某事或者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定义,列举了中外历史上合作的典范,比如:无论是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合作创办的微软,还是由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共同开创的索尼,都是人才合作使得各种思想撞出撼动世界的绚丽火花。“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人多智慧多,只要善于合作,去发挥合作和整体的力量,就能想出办法,取得成功。
反方则是在回答完对方提问后,从“考试”的现实情况入手,总结了“竞争”所带来的作用:如竞争有利于激发个人动力,促进人们好学、爱学的欲望,增进技术的革新,也增强社会活力。
整场比赛还邀请了初中部的朱军老师和李宏梅老师做评委。老师们都惊叹于六年级同学广博的知识储备,与日俱增的控场应变能力,以及正反双方展开的激烈“开杠”。每一方选手都唇枪舌剑,你来我往,针锋相对,难分伯仲,睿智与机敏尽在其中,真可谓见“仁”、见“智”。
各位参赛小选手积极准备,充分结合身边的事例和道理,广泛搜集数据材料和理论依据,辩论过程中语言表达富有创意,应答灵敏,辩论时能抓住对方的薄弱处及时回击,绝大多数选手思维灵活,旁征博引,表达清晰流畅,逻辑严密,语言犀利、流畅且不失风度。虽然小升初考试已经为期不远,但在紧张的学习中开展一场如此特别的活动,对活跃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胆量大有裨益。六年级的同学们在即将毕业时多了一份成长经历,也多了一份美好的回忆。
六(4)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