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最惬意事,大抵就是和风丽日下江南。2019年4月27日,中科大附中全体高一学生踏上了去往浙江的研学之旅。
研学第一站是绍兴。醇厚的黄酒泼洒在古拙的山水,一盘盘的茴香豆无声吟唱着老书生的故事,社戏的红台歌吹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的夜气里……绍兴向我们走来,它挥一挥衣袖,卷来舜禹、西子泛黄的往事,浣溪沙中还倒映着美人轻蹙的蛾眉;它振一振袍角,抖落兰亭几捧墨韵,乌篷点点渔火,会稽山上仍回响着流觞的潺潺水声。
自然景观是城市的的外衣,人文风情则是城市的“心”。绍兴的这颗“心”,历经千年仍鲜活跳动,并以隆隆的心跳声谱成黄钟大吕的乐章,诉说厚重的文化底蕴,招徕八方游客。鲁迅故居则是这乐章中最经典的段落。它位于东昌坊口新台门内,鲁迅的童年、少年时期在此度过,整体建筑为粉墙黛瓦,黑白分明,雅致大方。同学们流连于此,从一样样老物件儿中,似乎还能窥见当年旧影。说不准鲁迅先生当年也反复踱过此刻我们脚下的路,心中思忖推敲着某一处不很满意的段落。
顺着故居走,不一会儿便来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位于寿家台门的东侧厢房,前临小河,架石桥以通,西有竹园,整幢建筑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来历,几乎人尽皆知: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提醒自己不要迟到。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作别书屋,来带百草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可惜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碎琉璃脆。而今沧海桑田,悠悠美景早已不复存在,只剩下泥墙根仍是曾经模样,或许树荫间也响起过一声穿越多年的嗟叹……再至咸亨酒店,酒桌上鼎沸人声,门口河里桨声灯影中可也有人想过,尝到的是否是当年味道?
离开绍兴,同学们开始了丽水的行程。这里的自然风光优美秀丽。其中,古堰画乡最叫人难忘。和它初识,在江南微雨的早晨。牛奶似的雾在河面萦绕,青山绿水掩映其间,若捧月华如胧,若拾芬芳其中。织成幽幽一场清梦,凝作江南情怀。欲寻梦兰芷间,望白鸟纷飞辗转流连;欲诗楚歌为约,看披风花摇曳、星渚错落入淡雪,弦影流离韶光烨……文人的小心思在这里是掩不住的,一花一树皆能引出澎湃诗意。
仙都山景区同样让人难忘。无论是天降仙乐还是黄帝炼丹,古老的传说给这里的山水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郡国志》云:“缙云有瀑布,日照如晴虹,风吹如细雨”;宋人亦有诗云:“巨石英钟临广泽,千仞凌高穹。深可蟠厚壤,峭疑截冥鸿。”险山激流,高庙燃香。独特的风物丝毫不逊于传说,同样吸引着大批游客。
“削壁入云天,凌空几岁年。石桥藏野艇,幽谷泻飞泉。洞隐诸峰合,林荫一鹤眠。草堂归路近,明月半溪烟。”这是明朝诗人樊献科对小赤壁的描写。小赤壁景点位于仙都景区的入口处,临溪一面绝壁陡峭,红白相间,犹如焰火烧过,故称小赤壁。西边山巅有形态酷肖的婆媳岩、“舅轿岩”相对。内有龙耕路、大肚岩、小蓬莱、仙榜岩、八仙亭、云关、丹室等自然景观,错落有致,山水相融,构成了一幅风光旖旎的画卷。在小赤壁前驻足,仿佛前人的文思仍在眼前飞扬,挥毫的姿势都潇洒如斯。
韶光飞逝,转眼研学之旅已是尾声。四天里,同学们在自然山水间陶冶情操,在故里古迹中寻旧光阴。为期一天的“军训”生活,更是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不屈不挠的红军精神。忆苦思甜,牢记使命,发扬先辈的精神,努力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这场研学,收获颇丰。这次旅行,终身难忘。在四月的融融春光里,同学们携着“红军生活体验”磨炼的坚强意志,携着鲁迅故里熏陶的人文素养,端着锦绣山河微风细雨浸润洗涤的心灵,踏上归程。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大家必将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克服每一个挑战!
高一(3)班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