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5月12日是第九个“防灾减灾日”。为了让孩子们认识地震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提高防震减灾能力,5月12日上午第三节课,中科大附中小一年级开展了“科学大讲堂”活动。学校邀请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胡岩教授,给全体学生做了一场《关于地震,我们知道多少》的报告,报告由一年级年级组长何向林老师主持。
胡岩教授首先介绍如何衡量地震大小:震级。指出震级的大小和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关。地震每增加一级,能量释放增加30倍。每天地球发生上百万次0-3级的小地震,然而很多小地震人类感觉不到,甚至不能被仪器检测到。一般5级以上的地震才能被人类感觉到。而7级以上地震往往产生巨大的破坏。人类有记录以来观测到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地震,9.5级。地震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破坏,如地震晃动会导致房屋倒塌,桥梁垮掉,滑坡,泥石流等等。一些发生在海里的地震还会产生极具破坏性的海啸。胡教授分别播放了2011年日本地震和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的海啸视频,指出海里发生地震后,我们不要待在海滩,要往高处走防止海啸的破坏。胡岩教授介绍了地震在地球内部通过不同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地震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地球内部板块运动导致积累的能量周期性的释放。
接着,胡岩教授介绍了国外通行的地震中三步保护法:躲藏(藏在桌子等坚固物体下方);护头(保护头部不受伤害);抓牢(牢牢抓住某个固定的物体不致于晃动)。此外还介绍了科学家们最近的研究:如何利用“活命三角区”在地震中保护自己。
最后胡教授介绍了地震虽然产生巨大的破坏,但是也有益处:通过分析地震产生的地震波是人类最常用、最可靠的办法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而地震相关的研究更能帮助我们了解地震孕育过程,对防震减灾有很重要的作用。
报告会的整个会场秩序井然,孩子们对报告内容非常感兴趣,听讲专心,积极思考,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声。报告结束后,孩子们踊跃举手,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由于时间关系,胡教授耐心回答了部分同学提出的问题。胡教授夸赞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他们深入的思考,积极的发言,给胡教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会后,很多孩子意犹未尽,围着胡教授七嘴八舌表达自己心中的疑问,胡教授笑眯眯地给他们解答。
本次报告会让孩子们收获良多,他们懂得了地震的相关知识,并了解了地震来临时正确的逃生方法,这提高了孩子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为保障孩子的安全构筑了一道防护墙,同时,也帮助他们科学地认识自然界,激发了孩子们探索自然,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研室 小一年级组供稿)